鐵路軌道交通橋梁球型支座的抗震性能優良,是由其結構設計、工作原理及材料特性共同決定的,尤其在應對地震引發的水平位移、轉角和振動荷載時,能通過多重機制減少橋梁結構的損傷。具體原因如下:
1. 靈活的多角度位移能力,適應地震時的復雜運動
球型支座的核心結構是上支座板、下支座板與中間的球形鋼襯墊(或聚四氟乙烯滑板),其球形接觸面設計使其具備以下位移特性:
水平向自由滑動:當地震發生時,橋梁上部結構會因地震波產生水平方向的往復位移(包括縱向、橫向及斜向)。球型支座的球形接觸面配合聚四氟乙烯(PTFE)滑板的低摩擦系數,可實現多方向的自由滑動,有效釋放水平地震力,避免支座與梁體、墩臺之間因 強制約束而產生過大應力。
多角度轉角適應:地震時,橋梁梁體可能因不均勻振動產生微小轉角(如梁體兩端的沉降差或撓曲變形)。球型支座的球形結構允許梁體在一定范圍內(通常轉角可達 0.02~0.05 rad)靈活轉動,避免支座因 “剛性約束” 導致的局部開裂或損壞。
2. 分級耗能與力的傳遞機制,緩沖地震荷載
球型支座通過 “柔性約束 + 定向引導” 的方式,將地震荷載分散或緩沖:
荷載分散傳遞:支座的球形結構能將上部梁體的豎向荷載(自重 + 活載)均勻傳遞到下部墩臺,即使在地震晃動時,也能通過球面接觸保持荷載傳遞的穩定性,避免局部應力集中。
可控位移限制:部分抗震型球型支座會設計位移限位裝置(如擋塊、彈性限位件):
小震時,限位裝置不介入,支座自由滑動以釋放位移;
中強震時,限位裝置逐步發揮作用,通過彈性變形或摩擦耗能吸收部分地震能量,限制過大位移(防止梁體脫落),實現 “先緩沖、后限位” 的分級抗震效果。
3. 材料與構造強化,提升抗沖擊與耐磨性能
高強度材料支撐:支座核心部件(如球形鋼襯墊、上下支座板)多采用優質碳素結構鋼或低合金鋼(如 Q355、45 號鋼),經調質處理后具備高抗壓強度(通常≥300MPa)和韌性,能承受地震時的瞬時沖擊荷載而不發生脆性斷裂。
耐磨與減摩設計:球形接觸面之間通常設置聚四氟乙烯滑板或不銹鋼板,其摩擦系數較低(常溫下約 0.03~0.05),即使在地震高頻振動下,也能保持滑動順暢,減少因摩擦阻力過大導致的 “卡滯” 現象(卡滯會使地震力集中傳遞給梁體或墩臺,引發破壞)。
4. 適應橋梁結構的抗震需求,減少次生災害
鐵路橋梁(尤其是高鐵橋梁)對支座的安全性要求較高,地震時若支座失效,可能導致梁體墜落、軌道錯位,引發列車脫軌等重大事故。球型支座的抗震設計針對性解決了這一問題:
防止梁體碰撞或脫落:通過控制位移量(如設置限位擋板),確保地震時梁體與梁體、梁體與墩臺之間不發生剛性碰撞,同時避免支座 “拔出” 或 “翻轉”。
兼容橋梁的伸縮與振動:鐵路橋梁在列車行駛時本身會產生一定的伸縮和振動,球型支座的常態化位移能力(如溫度伸縮、活載撓度)與抗震位移能力無縫銜接,地震時無需額外調整即可快速響應突發荷載。
5. 與抗震體系協同,形成整體防護
球型支座并非孤立工作,而是與橋梁的整體抗震體系(如墩臺的延性設計、耗能裝置、防震擋塊等)協同作用:
支座通過釋放部分地震能量,減少傳遞到墩臺的水平力,降低墩臺的抗震設計負荷;
對于連續梁、剛構橋等復雜結構,球型支座的多向位移能力可協調各跨梁體的不均勻振動,避免結構因 “受力失衡” 產生連鎖破壞。